体外膜肺氧合是一种通过外部设备来替代肺部进行气体交换的治疗方法,主要用于重症的急性肺损伤、重症肺炎、ARDS等疾病,以及心脏及呼吸衰竭等患者,用于维持生命体征和进行持续的呼吸支持。
该技术的本质是将一部分血液从体外引出,经过氧气气体交换后再重新输回体内。在患者的大动脉和大静脉之间建立一个“体外膜肺”,利用活体肺外座式膜肺,通过路管将患者的静脉、动脉血引出,进行气体、水、酸碱等调节,达到缓解肺部压力、加速气体交换的作用。
体外膜肺氧合的时间是因人而异的。通常,体外膜肺氧合的装置时间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疾病的严重程度、治疗效果、并发症的发生等等。具体来讲:
1. 初次使用体外膜肺氧合的患者,一般需要装置3-7天左右,因为这段时间内治疗效果不佳而产生的危险性较大,而且也比较困难。
2. 如果治疗持续有效,患者的肺部功能逐渐恢复的情况下,装置时间会逐渐缩短的。
3. 如果肺部伤害很严重,甚至可能需要在体外肺供氧器上呆上几个月。
虽然体外膜肺氧合是能够维持患者生命的有效措施,但是它也会带来许多风险,因此,医生们需要对治疗的过程进行严密的监控。常见的并发症主要有:
1. 出血:肺氧合过程中,需要使用大量的抗凝药物,以减少血栓的发生,但是也增加了出血的风险。
2. 感染:体外肺供氧器会增加细菌感染的风险,因此需要进行整体的抗感染措施。
3. 血小板减少:抗凝药物的使用也会减少血小板的数量,导致凝血功能障碍。
体外膜肺氧合与传统的呼吸机治疗比较起来,具有更多的优点:
1. 可在呼吸功能正常时用以支持生命体征,维持血气状态。
2. 可以降低由于强烈的机械通气产生的肺损伤。
3. 可进行长期的治疗,维持患者的生命。
4. 可以为其他肺部手术治疗提供必要的治疗辅助。
然而,体外膜肺氧合治疗也存在一些限制和不足:
1. 治疗成本较高,在运营和维护方面也需要大量的精力和财力支持。
2. 在低流量和低体温条件下,存在肾功能衰竭的风险。
3. 尽管能够延长患者的生命,但仍然存在治疗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较高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