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腹产是通过腹壁切口,直接把胎儿从子宫内取出,在手术后需要数天才能逐渐适应和恢复。这个过程中,产妇可能会遭受腹痛、胀气、头痛、喉咙疼痛等不适症状。同时,产妇的肠道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疲劳,代谢水平下降,肠道蠕动减慢,大便排泄出现问题是非常普遍的。产后便秘会导致肚子胀气乃至消化不良,扰乱静养、哺乳和照顾新生儿的平静节奏。
在手术后的前一两天里,产妇可能几乎没有食欲,前期只能进食流食和半流质普食,不容易产生大便刺激。相反,手术后 2~3 天内,麻药种类及剂量也是需考虑的因素。当侧切缝线拆除、手术伤口愈合,产妇的身体逐渐妥善恢复,正常饮食恢复后,硬渣食物会增加粪类刺激,是有利于排便的。总的来说,产妇一般需要等待在手术后2~4天后排便,有时需要更长时间。在此期间,保持适当的饮食,增加水分和膳食纤维摄入量,可以促进肠道健康,减轻肠道不适和维持正常的肠道运动机能。如果时间过长不排便,可以适当采取药物和针灸等方法,但不应滥用并持续监测身体状况。
产妇在面对能否大便时,必须做到“耐心等待、积极配合”。
其次,尽量保持习惯正常,避免呆坐,增加体力消耗度。如果排便时肛门流血、肛裂、便秘、痔疮等并发症都必须告知医护人员专业解决。
最后要提醒的是,产妇在按压腹部时,一定要借助生理规律,从下往上、由右往左的顺序按摩,切记箭头方向不能颠倒,不要强迫用力,否则会压迫输尿管、肾和膀胱引发疼痛。此外,洗澡时间也不宜太长,温度过高可引发身体负担。对于产后排便,预防胜于治疗相当重要。在分娩前,孕妇可以适当增加高纤维水果和蔬菜的摄入,这可以增加肠道的蠕动和产生大便的刺激;此外,产妇的饮食要均衡,少食多餐、饮食清淡,增加饮水量,定期排气;饭前半小时和饭后半小时可以进行散步、深呼吸和肌肉锻炼等多角度提高代谢水平、减轻压力。同时,减少保护下,管理正确出院后,也可以适当训练每日固定时间排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