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检查作为一种重要的医学检查手段,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经广泛应用于各大医院。但是,由于CT检查涉及到辐射的使用,因此也存在一定的风险。较高剂量的CT检查可能会对人体造成较大的辐射损伤,甚至有可能增加患癌的风险。所以,需要权衡利弊,科学使用。
CT检查中的辐射剂量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身体部位、检查部位大小、扫描参数、扫描模式、重建算法等等。辐射剂量越高,对人体的损伤就越大,反之亦然。
研究表明,CT辐射损伤对于增加患癌的风险是有一定作用的。但是,CT辐射损伤与具体患癌的种类、患癌的发生时间等因素有关。
对于胸部CT检查的病人,一般需要辐射剂量较高,辐射损伤也相对较大。长期高剂量的辐射暴露可能会增加患肺部癌症的风险。而对于头部CT检查,则需要辐射剂量比较低,因此对于头部CT检查的病人,患乳腺癌、肝癌、结肠癌等癌症的风险会有所增加,但是相对较小。
对于CT辐射损伤后多久患癌,这个问题并不好回答。因为对于不同的患者、不同的癌症种类,其具体的发生时间是不一样的。一般而言,较高剂量的CT检查对于患肺部癌症的风险增加是比较明显的,需要重视。而对于其他癌症种类的风险,可能需要注意,但是并不是特别大。因此,在进行CT检查时,应该根据具体情况来决定是否进行检查。
为了减少CT辐射损伤,需要从多个方面来考虑。
首先,医院和医生应该尽力减少CT检查的次数和剂量,我们也不应该因为一些小不舒服就进行过多、过频繁的检查,多关注自身身体状况的变化,也可以通过其他手段辅助或者替代CT检查。
其次,在CT检查中,应该尽量选择剂量最小的扫描参数和重建算法,选择在检查必要性和检查结果准确度之间取得平衡的方式。此外,应该注意尽量减少CT检查在儿童和孕妇中的使用,尤其是孕妇应该在怀孕初期尽可能避免CT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