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血液中葡萄糖含量过高。糖尿病的发病原因很复杂,可能与遗传、环境、饮食、生活方式等因素有关。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静息状态下空腹血糖≥7.0mmol/L或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可以诊断为糖尿病。
在糖尿病患者中,血液中的葡萄糖不能被充分利用,导致身体各个器官系统受到影响。如果不吃药,这种影响将会更加明显。长期高血糖对人体健康造成很大的危害,容易引起心脑血管疾病、肾脏病、神经系统疾病等后果。
糖尿病患者如果不服用药物进行控制,血糖长期维持在高水平,反复峰值的出现,容易导致并发症发生率增加,死亡率也随之增加。
虽然不能完全不用药来控制糖尿病,但是要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结合科学的生活方式进行治疗,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并发症和死亡率的发生。
生活方式包括饮食、运动和心理因素等。合理地控制饮食,避免过度饮食和过度摄入糖类和脂肪类食物;适当进行有氧运动,提高身体素质,进而可有效地降低血糖水平、预防糖尿病相关并发症;同时,保持良好的心理调整状态,心态平稳、开朗乐观对于糖尿病患者是一项重要的辅助治疗。这些措施都能够有效降低并发症和死亡率的发生。
晚期糖尿病患者如果长期不用药,病情可能进一步恶化,发展到高血糖昏迷、糖尿病足等严重并发症。晚期糖尿病的预后与病因、病程、治疗情况以及并发症等因素有关。
如果患者能够坚持规律生活方式,进行合理的药物治疗,尽量避免超限、尽早诊断、积极控制,并及时救治糖尿病并发症,晚期糖尿病也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延长寿命,缓解病情。综合来看,糖尿病患者很难通过不用药来控制病情,药物治疗和规律的生活方式是改善预后和延长寿命的重要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