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短波治疗是一种物理治疗方法,它是利用超短波电磁波产生的生物热效应和非热效应,从而改善炎症、减轻疼痛和促进组织修复。那么,超短波治疗每次多久是合适的呢?
超短波治疗时间不宜太长或太短,一般控制在10-20分钟即可,治疗前、中、后均应进行检查。在治疗前医生应询问病史并进行全面体格检查,记录治疗前的病情及问询是否对疾病有过敏史,查明各项生理指标是否符合治疗要求,对出现不适、疼痛、头晕、恶心等反映要注意观察,及时采取措施。
超短波治疗的频率,与治疗的具体症状有关。通常,慢性病患者一周可进行2-3次,急性病患者一周可进行1-2次。治疗时间选择在短时间内进行多次,效果会更好。同样每次治疗时间控制在10-20分钟,根据患者的情况逐步增加治疗时间。
超短波治疗可对全身多个部位进行治疗,但是对于不同的病症治疗部位是不同的。如腰椎间盘突出要局部治疗;小腿肌肉损伤要在局部治疗基础上进行局部腹式电极应用;慢性支气管炎则应在肺部和胸部进行治疗等待。所以,治疗前应明确治疗部位。
治疗后患者要进行适当的运动锻炼,增强体质,增加治疗效果。一般在治疗后1小时内是注意保暖,半小时内不建议洗澡。治疗过程中要随时观察患者的反应和效果,发现不适症状应及时停止治疗,对反应轻微的症状,可以调整治疗参数进一步改善治疗效果。
超短波治疗每次10-20分钟为佳,慢性病患者一周可进行2-3次,急性病患者一周可进行1-2次。治疗部位应针对具体病症选择。治疗后应注意适当的运动锻炼和观察患者的反应和效果。严格控制治疗周期与时间,可取得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