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肠胃炎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肠胃道疾病,病原菌主要包括沙门氏菌、弯曲菌、葡萄球菌等。这类疾病的潜伏期比较短,通常在摄入污染食物后6-72小时内就会出现症状。
细菌性肠胃炎的症状比较明显,包括腹泻、腹痛、呕吐、发烧等。在出现这些症状后,需要及时就医进行治疗。未经治疗的话,可引起严重的并发症。
细菌性肠胃炎是由摄入含有病原细菌的食物或水引起的。这些食物包括未经彻底煮熟的动物肉类、蛋类、生蔬菜及水果、不含盖的奶酪等。这些食物或水被感染的细菌污染后,若未经妥善处理或储存,能够让这些病原细菌繁殖,最终造成感染。
此外,细菌也可通过直接接触或接触高危环境而感染人体,例如接触动物粪便、处理生鲜肉类时没有正确清洗双手,工作环境不卫生等。
第一,患者应该多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保持室内个人的卫生干净卫生,尤其是要避免手接触口、眼、鼻等黏膜。
第二,对生食、半生食食物的食用要加强警惕。要求肉类、海鲜等必须重新烹制熟透,尤其是对一些容易发病的人群,如幼儿、老年人、孕妇、免疫力较低的人等要特别注意。
第三,避免饮用未进行消毒处理的水,最好选择经过加热的饮用水。
第四,患者应避免前往人员密集的场所,以免传染疾病给他人。
治疗细菌性肠胃炎可以根据病情进行个体化的治疗。病情较轻的患者,在腹泻的同时也会出现脱水现象,特别是老年人和幼儿。在口服葡萄糖酸钠口服液、鸟苷肽口服液等解热、脱水药物后,要少量多次饮水。
对比较严重的病人,可以根据病人的症状和转归来选用有效的抗菌药物,以消灭引起腹泻病因的细菌,可以口服或经静脉给药。值得注意的是,在治疗的同时,应该多注意饮食卫生,忌食凉性寒性食物,并且要多喝温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