淤血是指外力作用于血管后,血管内血液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碍,不能自由流动,引起局部血液淤滞,血红蛋白渗出至周围组织间隙,并在组织内沉积形成红色的血肿。
淤血不仅会影响表面组织的正常生理功能,还可能损害深部器官的功能。淤血出现后,容易滋生病菌,从而引发细菌感染,严重者可能导致败血症等疾病。
被掐后出现淤血的时间受多方面影响,如掐压部位、掐压力度、个人年龄、健康状态等因素都会影响淤血的形成时间。
通常情况下,轻度掐压后24小时内可能出现肿胀和仅有轻微淤血的情况,48小时内更明显,而重度掐压后可以在短时间内出现严重的淤血、肿胀及疼痛等现象。
为了避免淤血发生,应该注意掌握适当的掐压力度和时间,同时保持肌肉的活动,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对于已经出现的淤血,可采取以下方法进行治疗:
1、冷敷:采用冷敷有利于收缩血管,减轻淤血和局部疼痛。
2、热敷:热敷可加速淤血吸收,有助于减轻肿胀和疼痛。
3、按摩:轻柔按摩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淤血吸收。
4、药物治疗:可以选用消炎止痛药、促进血液循环的药物等进行治疗,但需要注意使用剂量和频率,以免影响身体健康。
单纯的淤血可能是因为轻微的外力作用导致的,但也有可能是某些疾病的表现。
淤血长期不能吸收,伴有疼痛、渗出,要及时检查是否与骨折、软组织损伤、深部感染等疾病有关。同时,如果淤血与身体其他症状如持续高热、黄疸、恶心、呕吐等相伴出现,需及时就诊,避免延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