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炎病毒通过口腔、鼻腔、眼结膜等途径进入人体,在潜伏期和发病期都会分泌病毒,容易通过呼吸道、飞沫、粪便等途径传播。但当患者的发热、脑炎症状消失后,病毒利用人体抵抗力逐渐减弱,会逐渐清除病毒,此时病毒的分泌量会减少甚至停止。
此外,科学家在研究动物实验时发现,经过多次感染后,动物患上脑炎后也未能传染给健康的同类,这进一步印证了脑炎痊愈后不传染的解释。
不同类型的脑炎传染性也有所不同。例如,乙型脑炎是由蚊子叮咬传播的,感染后可以出现发热、头痛、呕吐等症状,但大部分病例在具有症状时才会传染给他人。而病毒性脑炎则会造成颅内压力增高、抽搐、精神异常等明显的症状,患者往往需要进行住院治疗,此时就比较容易传染病毒。
一些研究表明,脑炎病毒可能会存在于患者的体液中,如体温正常的患者的唾液、尿液、汗液等样本中也存在脑炎病毒,但检出率较低。因此,如果与患者接触时没有做好个人卫生防护,可能会有染上病毒的风险。所以,建议脑炎病毒患者在接触他人时做好个人卫生防护,避免污染环境和他人,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隔离治疗。
病毒能否传染主要取决于患者体内病毒是否已经被清除。如果患者经过治疗后,症状得到控制,辅助检查及病毒学检查也呈现阴性,说明患者已经基本上清除了病毒,此时不再传染。但是,必须强调的是,患者痊愈后仍须继续隔离治疗十天以上,并进行复查。如无重大不良反应,符合出院标准即可康复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