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问答 > 正文

服药后多久有副作用 服用药物后多久出现不良反应

服药后多久有副作用

药物的剂量、用法、使用时间和对应的生理作用是决定药物副作用发生时间和强度的关键因素。通常而言,药物副作用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类型,具体情况如下。

1、急性副作用

急性副作用是指药物使用后很快出现的症状和体征,通常在药物使用后数分钟至数小时内出现。急性副作用的发生与药物的药理作用有关。药物通过分子水平的作用机制,直接影响人体的生理机能,导致药物的作用和副作用同时发生。

举例来说,抗组胺药普通感冒药的副作用疲倦昏昏欲睡就是药物直接对神经系统的作用结果。感受性神经系统对药物的反应通常是很快的,出现的时间与药物的药理特性有关。因此,急性副作用通常是药物使用后第一天出现,一般不会超过一个星期。比如,化疗药物会在化疗后短时间内引起恶心和呕吐,这是急性副作用的范畴。

2、亚急性副作用

亚急性副作用是指药物使用后,不同于急性副作用那样立即发生,而是在药物使用后几天或几周内出现的症状或体征。亚急性副作用的发生看似比急性副作用缓慢,事实上,亚急性副作用的发生主要是由于药物长期的慢性影响。通常,在治疗药物和负性副作用之间隔着一个时间窗口,病人可能会忘记该症状与药物治疗的关联。比如,强效止痛药物的依赖性和戒断综合症就是典型的亚急性副作用,会在一周到数月的时间内出现。

需要注意的是,亚急性副作用的发生与药物的剂量,药物长期使用时间和药物本身的性质有关。比如,长期服用激素类药物对骨骼影响很大,从而引起骨折和骨质疏松症等亚急性副作用。

3、慢性副作用

慢性副作用是长期用药才会发生的副作用,特别强调了药物使用的时间。慢性副作用的发生与药物长期使用的剂量和时长有关。慢性副作用可以持续数年,经常需要接受定期的监测以及调整治疗方案。比如,长期应用血压药物会在使用中逐渐增加运动方面的不适,最大剂量需要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病史等因素进行动态调整。

慢性副作用的预防最为重要,需要药师、医生进行密切的监测。定期的观察副作用表现可以让医生及时发现异常,采取必要的治疗措施。

展开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