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过敏反应指在接种疫苗后,由于机体对疫苗中的某种成分产生过敏反应而引发的一系列症状。过敏反应的严重程度因人而异,轻微的过敏反应可表现为局部皮肤瘙痒、发红,严重的反应则可能引发呼吸急促、血管扩张、血压降低等症状甚至危及生命。
疫苗过敏反应的出现时间因个体差异不同而异,出现时间不一定固定。有些人在接种后几分钟内就出现过敏反应,而有些人则在接种数小时或更长时间后才会出现反应。
按照过敏反应发生的时间可分为三类:
① 即时反应型:在接种的2-30分钟内就可发生过敏反应,严重的可能导致呼吸停止、循环衰竭、意识模糊等。
② 延迟反应型:在接种后数小时或数日内,常常发生于第二次接种,例如脊髓灰质炎疫苗。
③ 迟发反应型:在接种后数天或数周内才出现,例如麻疹、风疹、流脑等疫苗。
为了减少疫苗过敏反应的风险,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 接种前告知医生过敏史,以便医生根据病史和体检情况判断是否适合接种该疫苗,并在必要时进行禁忌证评估。
② 接种疫苗前需要进行必要的体检,特别是对正在患病或接受药物治疗的人群,或孕妇,需要经过医生评估是否可以接种该疫苗。
③ 接种后需要在专业医生的监护下观察,若出现过敏反应应立即就医处理。
④ 对于疫苗过敏高危人群,可在医院进行脱敏治疗,降低过敏反应风险。
一旦出现疫苗过敏反应,应立即就医求助。处理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① 抗组胺药物:适用于发生轻度过敏反应,如皮肤发红、瘙痒等。
② 糖皮质激素:适用于中重度过敏反应,如血管扩张、血压下降等。
③ 支持治疗:适用于极度危重病人,如神志不清、呼吸困难等,需要进行立即抢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