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置时间的长短与血液的质量和数量有关。一般情况下,新鲜采集的血液可以在室温下放置4-6小时,冰箱冷藏可放置24-48小时,而冷冻保存则能够保存数年。
一般来说,医疗机构采集的静脉血为3-5ml,成人最多采集到450ml。要保证血液的质量,采集管必须无菌。对于采集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医务人员必须迅速妥善处理。
常见的抗凝剂有肝素、乙二胺四乙酸(EDTA)、草酸、柠檬酸钠等。不同的抗凝剂具有不同的特点。肝素可以抑制凝血过程,适用于生化检验等需要血液不凝固的检验。EDTA可以避免血液在离体后凝固,并可防止细胞的溶解,适用于血液学检验。草酸可以在制备白细胞、血小板、红细胞等的过程中避免细胞破坏,柠檬酸钠则适用于生化检验等灵敏度较高的检验。
在实验室中,常见的检验方法包括常规生化检验、免疫测定、核酸检测、细胞学检测等。每种检验方法对血液的保存时间均有不同要求。如生化检验中的血清、血浆等需要在采集之后尽快离心分离,否则会影响检验结果。核酸检测需要血液在离体后立即进行处理,避免RNA/DNA的降解。而免疫测定则对血液保存时间要求较长,可在冰箱中冷藏数天后再进行检验。
除了上述的因素外,血液的保存时间还受到具体情况的影响。如血液质量受到污染,血液中含有细菌、病毒等微生物,那么放置的时间就需要缩短。而如果血液质量良好,保存条件适当,那么放置的时间就可以适当延长。
总之,放置的时间需要根据采用的抗凝剂、检验方法以及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考虑。